Access:数字时代那条看不见的起跑线
还记得那个画面吗?
疫情肆虐时,城市里的孩子流畅地上着网课,屏幕那头老师清晰可见。与此同时,在某个偏远的云南小山村,一个孩子每天需要翻过两座山,才能在信号微弱的大树下断断续续地听着断线的直播课。那张蹲在寒风里举着手机努力寻找信号的小脸,成为了数字鸿沟最痛心的注脚。
为什么在同一个“线上课堂”,有些孩子能坐着听讲,有些却要翻山越岭?
这不是个例。那个视频里的孩子,代表的是一大群在数字时代“失联”的人——他们可能是偏远地区的少年,可能是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人,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身边那位用着老旧手机、总在抱怨“找不到健康宝入口”的长辈。
我们早已习惯了“连接”的便利——掏出手机看视频、滑动屏幕点外卖、打开电脑处理工作,顺畅得如同呼吸。但你我身边,存在着一个庞大的“连接困难群体”。他们的困境,正在方方面面重塑着整个社会的形态。
1. 失联的童年:知识获取的“断层线”
在北上广深的家庭里,人工智能启蒙课程、双语在线资源随时可得。而视频里那个翻山找信号的孩子,即使收到捐赠的平板电脑,也常常会因为信号问题陷入“打不开课程”的窘境。这种教育资源的隐形差距,早已埋下了更深层次的不公平起点。
2. 被卡在屏幕外的机会:职场竞争的新门槛
去年招聘季时看过令人心酸的访谈:一位小城市毕业生投递几百份简历石沉大海,最后才发现许多岗位已全面转为“AI初筛”。当数字化流程成为默认规则,不懂如何优化简历关键词、无法驾驭视频面试灯光的人,可能连展现能力的机会都得不到——当连接成为门槛,勤奋便失去了用武之地。
3. 医疗门口的“数字台阶”:当健康成为奢侈品
想象这样的场景:医院大厅里,一位白发老人面对挂号机手足无措,而他的病症拖了三个月才鼓起勇气独自前来;社区外,低视力的阿姨因看不清打车软件页面,被迫冒着危险徒步横穿马路去拿药。我们视为“普惠”的数字就医通道,已成为阻碍部分人群接触基本健康资源的壁垒。
4. 声音被屏蔽的人群:社交的隐形筛选器
当一切政务办理、社区活动都在微信群通知时,不会使用智能手机、不了解如何下载APP的老人面临被排除出社交生态的危险。表面上方便的工具,不经意间筑起了新的沟通壁垒——技术进步没有减少孤独,反而制造了新的“数字孤岛”。
技术从来不只是工具,更是资源分配的新规则。当全社会涌向数字世界时,那条横亘在“能用上”和“不能用”之间的鸿沟,正在悄悄加深已有的社会割裂。技术的红利并未雨露均沾,反而在某些角落形成了信息的旱区。
如何跨越这条隐形的起跑线?
真正的“连接平等”,需要更系统的努力: 不再止步于设备捐赠——把持续的信号保障视为基础设施,如同村村通的自来水; 在数字产品中默认为特殊群体设计——视障人士的语音导航、老年人的大字体模式不应是“额外功能”,而应视为标准配置; 永远保留人性的窗口——在扫码办理柜台旁设置人工窗口,允许老人用现金或证件解决医疗问题。
疫情期间的网课困境,如同一面放大镜,骤然间让我们看清了那条横亘的数字断层线。这条线上的人可能远在深山,也可能近在我们熟悉的社区:那位不会网络预约而常年不敢独自去医院的长辈,那个因无法线上打卡错失工作机会的邻居,那些因设备限制视野受限的乡村儿童。
真正的连接不是靠覆盖多少基站或注册多少软件用户来衡量,而要看那个翻山找信号的孩子能不能在教室里安心听课,老人挂号时是否能顺畅地握住护士的手,求职者不会因设备问题而被拒之门外。机会的门槛不应该高过手机信号塔——在这个被称为万物互联的时代,真正的挑战在于确保每个角落都能被连接照亮。
数字时代的基本公平,或许就系于一个朴素信念——让连接成为空气与水,而非只供少数人呼吸的奢侈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