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穿黑丝被害,只因你穿太骚?” 别让受害者有罪论毁掉我们的三观
“你穿的裙子太短了!”
“你去的场合太混乱了!”
“你就不该穿黑丝出门!”
当一起惨剧发生,这些话是否听过?仿佛受害者身上一条丝袜,竟成了凶手开脱的借口,成了旁人指点受害者的理由。究竟是黑丝招来了恶魔,还是我们心里那套“被害者原罪论”从未真正离开?
“黑丝被杀”这样的新闻标题,刺痛了多少人的神经?类似的事件总是触发舆论场的撕裂:
2011年意大利,法院荒谬判决:性侵案因受害人“穿的紧身牛仔裤太显眼”,酌情减轻罪犯刑罚!
2018年印度,地方官员公开宣称:被强奸的女性也有错,她们不该穿牛仔裤、不该涂口红。
国内呢?打开任何一篇“黑丝被害”的新闻评论,更让人心寒:
“穿黑丝出门,不就是想引人犯罪吗?”
“好女人谁这样穿?活该!”
“半夜穿成这样出门,出事能怪谁?”
这些话像毒液一样渗透进舆论的角角落落。那些躲在键盘后面的评论家,用所谓的“常识”将悲剧归咎于受害者——他们似乎忘了,受害者的衣服没被剪出“欢迎犯罪”四个大字!
你发现了吗?那些对受害者穿着的挑剔,那些对死者行踪的苛责,无一不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。这不是正义的审判,是社会伤口上撒盐的集体暴力。
受害者有罪论像一种思想瘟疫,本质是愚昧时代的遗毒。它偷换概念——既然“我要求你穿多点就能安全”,何必辛苦去抓那个真凶?更可怖的是,它让旁观者产生虚假的安全感:“我是好女人/谨慎男人,坏事不会轮到我”。这种有毒暗示,比十瓶毒药还致命。
每当有案件发生,网络上总是炸出各种“专家”:
“女孩子晚上别出门!”
“穿那么少就是不自爱!”
“正经人谁会进酒吧?”
然而看看现实中发生的案子吧:
- 晨跑遇害
- 地铁遭遇骚扰
- 白天在公共场所被侵犯
- 穿着保守的老年女性被伤害...
残酷真相令人窒息:危险可能穿着西装、打着领带,而你根本无法仅凭“穿什么”就躲开它们。那些劝你“保护好自己”的看似善意的告诫,本质是要让女性自囚于一个“牢笼般的完美世界”里——而这牢笼根本不存在。
防狼喷雾、格斗课、结伴出行——都很棒,但永远记住:这不是万无一失的安全咒语。问题的核心永远不在于受害者防御不足,而在于那个动手的加害者!
当社会允许“穿着不对”成为罪犯的借口时,就是在为下一次犯罪颁发“道德通行证”。这种扭曲的逻辑,放过了真正的问题源头——罪恶与伤害他人的人!
我们的社会需要回归常识:
1. 受害者从不需完美,但加害者永远有罪!
2. 黑丝无罪,那是女孩的穿衣自由
3. 生命平等值得尊重,无关她的衣着或时间地点
与其研究女孩的黑丝有多诱惑,不如教好自己家的男孩懂点人性底线。
下一次面对悲剧时,让我们捂住嘴边的苛责——
不是“她为什么这样穿”,而问“他凭什么敢动手?”;
不是“这女人怎么不自爱”,而想“这畜生为何没被管教好?”
在每条看似危险的裙子后面,藏着无数女孩本该有的自由、快乐和安心。
当受害者不再被要求完美,善意才会真正流向需要它的人。
那些该被绑上耻辱柱的,从来不是短裙黑丝——而是高举道德大棒、却放过真凶的思想暴徒。